我是广西百色人,在贺州学习工作已经17年了。我目睹了贺州这些年来的发展和变化,这里山奇,水秀,城古,茶香,人长寿。漂亮的美景、丰富的美食,让生活在这里的我由衷地爱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。
一
2005年9月,我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踏上前往贺州的征途。那时还没有动车,我先要坐上整整8个小时的夜班车到达南宁西乡塘客运站,接着坐近2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金桥客运站,然后在南宁休整一天,再坐夜班车去往贺州,第二天凌晨才能到达目的地。
我在南宁的车站买票的时候,跟售票员说去贺州,她说,八步吗?我说贺州。她说,那就是八步。我很奇怪,明明是去贺州,为什么要说八步?看到打印出来的车票上写着“贺州”二字,我才放心。可见,刚建市之初的贺州,名气还没“八步”大。
一路风尘,总算抵达贺州这座陌生的城市,内心既兴奋又有着无数的新鲜感。到达贺州的时间是凌晨5点钟,天还没亮,我就在八步老汽车站的门口坐了2个小时。初秋的早晨已有些寒意,马路边散落着不少树叶,一阵阵风把地上的垃圾吹到空中旋转飞舞。那时,贺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风很大、城很小。7点多,天亮了,我在车站门口的早餐摊上买了一根玉米和两个鸡蛋,吃了个简单的早餐后打了一辆三轮车到梧州师专。刚上车,又重演了在南宁买票的情景。我说去梧州师专,师傅说八师吗?我说,梧州师专。他说,那就是八师。我一脸懵,后来才知道“八师”就是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的简称,也就是梧州师专的前身。
有人说,读大学要去远方,去远方才能开阔眼界,感受不一样的精彩。贺州,对于我来说,已经很远。读大学之前,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百色市区。这次虽然说只跨市,没有跨省,但是后来和湖南、江西、广东这些外省的同学交流,我才发现,原来我家比很多外省的同学家还要远。
到新生报到处报到后,有个师兄带我去宿舍放行李,然后带我去学校对面的农行取学费报名。安顿好一切后,有一位师姐带我去“压马路”,从师专门口的育才路走到向阳路,她告诉我,这里就是贺州最繁华的路段了。然后我们在建设路的添美食快餐店吃了一顿快餐,她又说,这是贺州最好的快餐店。那时的贺州街道很窄,到处在修路。梧州师专的校园也不大,几分钟就走完了,与我内心想象的大学校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。
在梧州师专读了一年,到2006年,学校升本成为贺州学院,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要搬到新建设的西校区。那时的西校区是一片荒凉之地,只新建了几栋楼,到处都是在建的工地和灰尘漫天的黄土路。每到劳动课,我们都要到学院门口的两旁植树。十几年过去了,现在的贺州学院校园环境优美、绿草如茵。每当回到贺州学院,看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,有很多是我们当年亲手种下的,内心感到非常欣慰和温暖。
有人曾说,大学是用来“蒸桑拿”的,大学生是“熏”出来的。我在贺州学院熏陶了三年时光,亲眼见证了贺州学院从师专变为学院的过程。这座学院就如同我的年龄和知识一样,逐渐增长,变得厚实而沉稳。
二
人生有许多个十年,而18岁到28岁弥足珍贵,这期间所有流过的汗,都会开出惊艳的花;所有偷过的懒,都会结出苦涩的果。很庆幸,这10年我都是在贺州度过的。2008年,我大学毕业,短暂地在南宁停留之后,我又回到了贺州。
那时,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钟山电视台当记者,问我是否愿意过来应聘记者。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,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钟山,开启人生事业的第一步——扛起摄像机。
虽然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危险,但是我一干就是7年,我用肩上的摄像机和手中的笔,记录了钟山这座小县城一点一滴的变化。
刚来到钟山的时候,坐班车路过城东片区,满目都是低矮破旧的小瓦房,街道拥挤杂乱,路上灰尘漫天飞舞。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,如今的钟山县城已经扩大一倍以上,河东新区高楼林立,道路四通八达。原来县城只有一座公园,不仅面积小而且环境差,现在钟山县城已经建设了8座精美的公园。每当夜幕降临,在公园里散步锻炼的人非常多,钟山的发展已经悄悄改变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2020年,我从一名记者转变为公务员到乡镇任职,有幸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中。因为之前没有在乡镇工作过,初来乍到,我的内心有些忐忑不安。我负责的村是一个自治区级乡风文明示范村。村干部告诉我,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脱贫攻坚优惠政策,这两年村里的变化非常大,原来到处都是破败不堪的废弃瓦房,如今已变成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房;县里投入近1000万元将村子打造成生态旅游示范村,建起了小公园和沿河绿色步道;村里有民宿、游泳池,还有戏台和文化楼。村民空闲时就到公园散步,到河边钓鱼,到戏台唱戏。村里还组建了一支民间文艺队,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,每到节日就给村民送上“文艺大餐”。
村民周大姐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,经常邀请我们到她家喝油茶。她边喝油茶,边和我们畅谈她家的变化。原先她住在村里最不起眼的角落,连摩托车都难以通到家门口。后来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得到政府的支持,在路边建起了新房子。她和丈夫原来在广东打工,收入虽然不错,但是照顾不了家庭。2018年他们回到家乡,利用自家房子在路边的优势开起了夜宵店和洗车店,白天帮人洗车,晚上卖夜宵,还养了鸡鸭鹅和鱼,收入猛增,房子由原来的1层快速变成了3层,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三
闲暇之余,我喜欢去古镇走走,触摸历史的脉搏。我喜欢那印着沧桑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,迎面扑来的都是远古的风,置身其中,仿佛回到了那商贾云集的过去。
10年前的英家古镇还是寂静的,甚至说是寂寥的,虽然这里繁华过、喧嚣过。那时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还没有建起来,红色教育基地也没有建成,六甲古街也只是几间清冷的老屋,没有人气,没有商业气息,没有红色教育氛围。经过10多年的开发,如今的英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,气势恢宏的中共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英家头菜声名远播,英家起义广为人知。
每当我回到家乡,提及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,他们都说那里的黄姚古镇很漂亮、姑婆山空气很好。黄姚古镇,已经成为贺州的一张靓丽名片。这里粉墙黛瓦、街巷幽深,诗联碑刻,意境隽永,耐人寻味。著名作家贾平凹、王剑冰等都去过黄姚,为古镇赋诗著文。黄姚古镇在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“中国文化名镇”,2009年被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景区,2022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有人说,爱上一座城,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。但是于我而言,爱上一座城,也许是因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,或是因为一段青梅往事,抑或是因为一座熟悉的老宅,再或许,仅仅只是因为这座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