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小区的院子,我更喜欢单元楼的天台。
院子是热闹的。老人们在凉亭、花园,凑在一起聊天、玩棋牌、看孩子;半大的孩子玩滑梯、追闹跑跳;中年人们沿着花园甬路散步,或是在健身区摆弄健身器材。一派闲而未闲的意态,使得院子充满茶余饭后的味道。
天台是安静的。除了晾晒衣物,人们很少踏足这里。就算是晾晒衣物,由于各人晾、收时间不同,能够碰上其他人的时候,少之又少。是以在天台上,见得最多的就是随风飘飞的床单、被套、衣服,这里一摊那里一筐的花生、红豆、干货、中草药。偶尔碰到一个拿着东西上楼晾晒的邻居,稍稍认识的,打声招呼:“晒被子呀?”“晒菜干吗?”不认识的,仅仅点个头,或是默默擦身而过,并不多言。孩子跟着大人上来的,就多一些稚嫩的声音,“豆豆、豆豆!”“阿妈这是什么呀?”但是如果真的伸手要去碰别人家晾晒的东西,就多一句大人的喝止:“不要乱动,那不是我们家的!”这间或出现的对话,这带着鲜明人气的物件,让我觉得天台很日常,在天台走上一走,可以想象邻居们细水长流的生活细节。
常常晒许多菜干的,家里定是有一位勤劳的母亲,或是这家人的老母亲,或是这家人的主妇,把自家种的吃不完的蔬菜加工成菜干,储藏、送人都方便,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。小区毗邻城中村,小区里的住户过半来自周边乡镇,家中年轻夫妇在广东打工,买下房子让老人孩子住着,好方便孩子在城里上学。因而,老人们周末带着孩子回乡下家中的不在少数,从家里带来的蔬菜、花生、豆类种种,便会以各种面目晾晒到天台上。又有老人惯于耕作,年轻人怕他们住不惯,便向周边农户租赁一点菜地,让老人种上一畦两畦蔬菜。老人乐得如此,每天送了孙儿们上学,便手持小锄头,拎一只小塑料桶去菜地劳作,回来时手里抱着满怀瓜菜,向同乘电梯的邻居说:“自己种的不打农药,比外头买的好。”每天劳作,每天收成,一时吃不了的,便出现在天台上,把收成的喜悦铺排开来,让人心头一喜。
常常在一整条晒绳上挂满婴儿衣物、小被子的,家中定是添了小宝贝,此时必是又喜悦又忙碌的吧?看这每天到天台晾晒婴儿衣物的坚持,就知道长辈们深深相信阳光和紫外线的杀菌作用,相信天然力量对幼儿的庇护。
阳光晴好的日子,把几张绒面沙发垫子晾晒到天台上来的邻居,家中必然摆放着木沙发。木质的、淳朴而无设计感、无过多制作技巧的沙发,是本地人家的常用沙发。坐这样的沙发,在春夏温度上升时,洗晒沙发垫子收起来,让身体接触最天然的木质材料,是一种惬意;在秋冬逐渐寒凉时,取出沙发垫子铺设好,让柔软温暖的感觉围护在身体周遭,是一种适意。这样的人家,有着我家父辈的日常喜好:吃应季菜蔬、行当地风俗,简单,不在意日子的重复,只希望岁月长久。
但邻居就是邻居,即使在天台上碰面少,也不会让交流仅止于见面的简单寒暄。那天,当我看到有两张晾晒的床单被套被风吹到地面时,便把它们拿起来,重新晾到晒绳上,并且用四只角打了两个结,防止再次被风吹落;又一天,我洗晒被子外出,不意临时落雨,心想所洗之物肯定要重新洗一次了,匆匆跑上天台,才发现不知哪位邻居,已经把我的床单被套收回楼梯间,搭在栏杆上。每每此时,心里柔软的那一块总是温热起来,一句说了千百年的话重新涌出——远亲不如近邻。这句话之所以历经岁月而不改,就是因为这些温暖的行为一直延续的缘故吧。
闲暇时,又或是收衣物时,只要没有旁的事,我就在天台上站一站,看远处的群山,看阔朗的蓝天,看夕阳一点一点从楼顶塔楼接近山巅,再一点一点隐入山后。月夜,在天台铺开野餐垫,摆上果蔬,也不用灯,让银白的月光倾泻下来,团团地围在我们身上,于是我就给孩子们讲起故事来,娓娓道来的声音与缓缓流动的月色,氤氲出岁月静好,天台,成了家的延伸,一起成就一份安逸的生活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