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似窗帘悄悄拉起,月光爬上了摇曳的枝丫,点亮金井河两岸的田野。欢腾了一天的鸟儿歇息了,间或的蛙鼓声打破了果园宁静的乡村之夜。
假期,我在一位农家姐姐家小住。晚饭后正好趁着月色和她家人一齐去散步。从金井河边出发,目的地是农家姐姐不远处的娘家。晚风温柔地拂过我的发梢、指尖,乃至抵达心河,荡漾起层层涟漪,如田野里绿色庄稼泛起的波浪。途中,遇到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女儿同在散步,两个小姑娘穿着汉服,招摇的色彩和款式特别惹人注目。她们一路蹦蹦跳跳,欢笑打闹声揉进了河堤下的溪水,水也变得欢乐起来,潺潺地悦耳。
朴素宽敞的农家院里,农家姐姐的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在剥竹笋。橘色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,显得格外慈祥。我们见状,立马加入剥笋的行列。果园人勤劳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村民们才不愿意错过这山林的赐予,只要去山间辛苦劳作一番,便可以寻回一年的美味。
大人只知道一个劲地剥笋,小孩却边剥笋边玩笋。他们一会儿拿着细长的竹笋来一个“项庄舞剑”,一会儿把竹笋当成面粉团团不停擂搓,一会儿又把竹笋壳折叠成扇子状,像公主般用扇遮挡住半边脸,顺手拿起一根竹笋斜置胸前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……”农家姐姐的侄儿,这个五六岁的男孩搓搓小手,拽着我的衣袖问:“你从哪里来,你怎么来的?”他的眼睛大大的,忽闪忽闪,眉毛有些淡黄色,头发也有点微微的卷,唬着洋娃娃的脸蛋,很是认真。我忍住笑说:“我从城里来。”“城里是哪里?”停了停,他问,“城里有我们这里好吗?”他这一问,我还真不好回答,只好随着众人一道哈哈大笑。
老太太给我泡了一杯绿茶,端出一盘红薯片递给我,说是果园特产,叫我尝尝。我一边品尝着脆爽的红薯片,一边向老太太请教如何剥笋和给笋保鲜。她说,只要用手指按压,嫩的笋节就留下来,老的就扔掉,剥完笋壳后用水把笋煮熟,放凉即可,“剥了之后要立马煮熟,不然竹笋就会变质或者变老。”老太太口齿清晰,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。她说,别看她已是“奔八”的人了,这年月,日子好过,平日里没事就喜欢读读书,“我用微信写诗,专门写我们果园的农村生活。”说着,老太太就去找手机欲读她写的诗,却被调皮的小孙子把手机顺走了,只得作罢。
散步回来,一位邻居听说农家姐姐读高三的儿子回来了,便拿了一只杀好的土鸡送过来,“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,吃只土鸡补一补!”农家姐姐推辞不了,便接着了。邻居乐呵呵地走了,望着月光下她那渐渐走远的身影,农家姐姐说:“我们这里人都这样,常常将家中的瓜果蔬菜、鸡鸭鱼肉与邻居家分享。”是啊,乡里乡亲就是这样质朴纯真,你家给他家几条丝瓜黄瓜,他家送你家几枚鸡蛋鸭蛋,简单的食物承载着浓浓乡情。
夜已深,我在静谧中甜甜地睡去。翌日清晨,我从玫瑰花香中醒来,农家姐姐将她昨晚新写的一首诗与我分享:“花开迟早未匀齐,万紫千红望眼迷。叠嶂层峦凝黛色,迎风新柳舞芳蹊。忽传野钓肥鱼起,偶听枝巢倦鸟啼。短句一时吟不尽,风光无限愧才低。”听完她那有些果园味的普通话朗诵,我竖起大拇指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!“最后一句与唐朝诗人贾岛的‘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’有异曲同工之妙,果园这里果然有不少爱读书的人啊!”农家姐姐被我说得有些不好意思,转身准备早餐去了。这时,屋旁村村响的广播正播放着一支欢乐激昂的歌:“奔跑吧,果园……”
吃完早餐,农家姐姐说,她要带人去参观一块地,顺道洽谈一笔业务。那块地与田汉故居毗邻,农家姐姐早前把地流转过来,计划将那儿打造成一片“书香森林”,让其成为人们休闲养生、亲子游玩、研学教育的好去处。农家姐姐要在乡村振兴中,引导乡亲们走进乡村新生活。“我们家家户户种桃种李种春风,要不了多久,就会走出了一条‘赤橙黄绿青蓝紫’的全新路。”爱读书让农家姐姐开阔了视野,活出了一片新境界。
几天的果园生活,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传统乡村的认知,不禁对农家生活生出无限羡慕。在农家姐姐的生活里,既有戴着斗笠穿着套鞋在泥土里播种、撒草木灰之类的劳作,又有饮茶习荷、画梅读书、作诗写歌的艺术徜徉,习得墨韵与留白的奇妙之趣;当然,她还有拍视频、开超市,电商销售,发展“互联网+乡村文旅”,线上线下齐开花的致富之途。
这几日,我喝着果园的水,清甜清甜;吃着果园的农家饭,香甜香甜;就连果园的空气,也是甜润润的,沁人心脾。是的,果园人的生活有点甜,我想,今后会更甜,就像金井河堤岸上鲜妍的花儿,散发着馥郁的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