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喜欢阅读,主要读跟毛泽东有关的书籍,特别是毛泽东诗词。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,她不知白居易、孟浩然,也不知苏轼、辛弃疾,却对毛泽东诗词了如指掌,如数家珍。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。”这些诗句,既是母亲的口头禅,又是她的座右铭。
上世纪90年代,我的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。从我有记忆开始,就整天跟着母亲干农活。那个年代的农村,机械化农具尚不普及,农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靠人力来完成。作为一个年不过十岁的孩子,我体力没有成年人那么好。连续干活两个小时后,我想打道回府。“太累了!我不想干了!”我把锄头扔到一边,一屁股坐在地上,不再动一下。母亲见状,不作任何反应。她继续挥动锄头,大汗珠子砸在土坷垃上,裂成两瓣。
等我冷静之后,母亲走过来,把我拉起来,帮我拍打着身上的泥土。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母亲说,长征的时候,前有堵截,后有追兵,红军战士爬雪山,过草地,吃了多少苦才有了最后的胜利。“不怕苦,不怕累,你才能取得胜利。”母亲帮我把锄头捡起来,递给我。
听完母亲的一番话,我的疲惫消除了一大半,举起锄头,继续干活。母亲说,坚持就是胜利。在我干不下去的时候,我咬咬牙,让自己坚持一下。就这样,田里的活干完了。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母亲收起锄头,用毛巾为我擦汗。我第一次接触《七律·长征》,是在田里。第一次对我讲长征这段历史的人,是我的母亲。
那些年,我家光景极为烂包。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,父母借钱种大蒜、种芦笋、种反季节玉米,希望卖个好价钱。结果,天不遂人愿,既遭遇风不调雨不顺,导致歉收,又遭遇没销路。赔得血本无归,债台高筑。
那几年,各路债主登门。有的理解我家难处,但希望早日还债,父母千恩万谢。有的则恶言恶语,父母只能赔笑脸。更有甚者,直接搬个板凳,坐在我家院子里,扬言:“不还钱,我就不走!”父母不得不继续借债,挖东墙补西墙。
父亲愁得睡不着觉,如今他失眠的毛病,就是那时候落下的。母亲却很淡定。她在院子里放了一张马扎子,坐在那里,良久,才说一句: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。”接下来,父母经过多方打听,得知青州需要很多劳动力,他们就过去打工。经过数年不辞辛劳,挣了一笔钱。债务还清之后的那个下午,阳光分外明媚。母亲的脸上都是笑容,回忆这一段过往,母亲说:“无限风光在险峰。”
面对生活的重压,母亲从不气馁。“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”这是毛主席的诗词,也是母亲面对生活的姿态。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”她一边读这首词,一边对我讲:不能怕吃苦,不要怕吃苦,艰苦奋斗,坚持到底,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
时隔多年,言犹在耳。
这让我养成了经常读毛主席的词的习惯。手机时代,读诗方便。因此,我会在家里读,在办公室读,在路边读,在河边读。
王喜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