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:“春打六九头”。时节已至立春,拉开了春的序幕,带着无限的暖意,让人想起了冰雪融化,春江水暖、草长莺飞,一片生机盎然。古籍《群芳谱》就有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”的记载。
“立春后五日,春态纷婀娜。”春天是一本书,立春打开了书的扉页,越往里走,越是风光怡人,桃红柳绿、鸟语花香。它透射出的生命力,总是给人无限的梦想和希望。大地在抻动骨骼,地面上吹起了醇和的风,风里飘荡着新鲜泥土的芳香。河里的冰已经开始融化,河水欢快地流着。河边的柳枝已有探出头的芽苞,“嫩于金色软于丝”。田野里,虽寒冷依旧,但枯黄的草丛里已见点点新绿,羞涩地眨着眼。麦苗返青,油菜抽苔,各种农作物铆足了劲,长势加快,空气里透着湿润润的暖意。
春来了,自然要“咬春”,在民间有吃春饼和萝卜的习俗。立春日吃春饼春卷,寓聪明伶俐、身强体健、幸福长久之意。北宋大词人苏轼有诗云:“愁闻塞曲吹芦管,喜见春盘得蓼芽”。在立春之日吃萝卜,萝卜被称为“菜头”,跟“彩头”谐音,吃“菜头”,取的是“开春有好彩头”。还因萝卜味辣,取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。
立春,民间又叫“打春”“鞭春牛”,意在鼓励农耕,发展生产,体现了农人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。打春的风俗,最早来自皇宫。《京都风俗志》一书中曾记载:宫前“东设芒神,西设春牛。”礼毕散场之后,“众役打焚,故谓之‘打春’。”那时,人们纷纷将泥塑的春牛碎片抢回家,求得一年风调雨顺。元人乔吉《小桃红·立春遣兴》:“土牛泥软润滋滋,香写宜春字。散作芳尘满街市,洒吟髭。老天也管闲公事,春风告示。梅花资次,攒到北边枝。”此曲写出了春耕景象,充满乡土气息。
立春,民间还有个“送春”的习俗。记得小时候,在乡下,每当立春之日,就有送春人敲着小鼓,走村串户,说着吉祥话,唱着迎春的赞歌,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。常见的是一张红纸上,印有随风飘动的垂柳,柳下土地上,有一个戴斗笠的农人正在挥鞭催牛耕地,人们称之为“春帖子”。是啊,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天是耕耘播种的季节,错过了,就无秋日的收成。春已来临,辛勤的农人早就坐不住了,农具已擦得锃亮,就等着这个好时节,甩开膀子,大干一场。
立春了,一缕暖意开始在心中盘旋。再往后呢,就是云破山呈色,冰融水放光。春呀,也就轻车走阡陌,迤逦山路埆,含着羞,挺着腰杆,踮着脚尖来了。在这个充满无限生机的春光里,我坐在一株大树下,枕着满襟满怀的阳光,感受着春的妩媚与爱抚,俯瞰着故乡的桃树和梨树,等待花开。
乔兆军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