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长春求学时,这座城市还没有通高铁,微信也尚未流行,拿学生证去火车票代售点购票的情景如今仍历历在目。虽然我是东北人,家就在邻省黑龙江西北部的一个县城,但每次往返于两地,只单程就需要十几个小时。那是一列绿皮火车,长春是过路站,不过一想到要到达的目的地时,条件的艰苦就显得无足轻重了。比如小李,他是那年开学返校路上,我在火车上碰到的一位只买到站票的学友,而那只是他数次往返齐齐哈尔与长春之间的其中一次。
小李也是黑龙江人,即将本科毕业,正打算报考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,和我同属一个专业,汉语言文学。检票时,他看到了我的学生证,知道我在长春念书,便主动跟我攀谈。当时考研初试分数已经公布,小李由于英语单科成绩没有过线而名落孙山。但我并没有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沮丧,或许正是因为目标的坚定,使得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情绪,投入到接下来的备战中。他说他很喜欢长春,从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起就决定要到这里来读书,因为这个城市给他一种很踏实的感觉。他尤其钟爱位于东北师大本部附近的学人书店,那里充足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营造出的氛围让他十分神往。我暗自揣摩,这一定是个文学青年。
日子在忙碌中走得匆匆,泛舟南湖的盛夏翩然而至,人民大街上绿树成荫,哪管日月更替、岁月流转,它仍旧安处繁华一隅,任由周围车水马龙。与它的安闲静逸相比,彼时的我十分焦躁迷茫。当时我正处在一边准备毕业论文,一边实习和找工作的状态。在北京实习的艰苦让我无比想念长春,想桂林路的绿豆饼,也想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照在身上的惬意。在从北京返回长春的火车上,我没有买到坐票,但即便站得再久,依然甘之如饴。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火车上曾邂逅的小李,于是发去手机短信,他很快回复说已经毕业离校,在长春租了房子,还报了英语考研辅导班,正在全力备考再战。
也许是在他人视角中,反而能更好地认知自我吧。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:想要读博,但害怕科研路上的寂寞;闯荡北京,却担心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沦为庸常。如今回想那个阶段,我缺乏的正是如小李一般坚定的信念。其实倘若你爱上的是冬天的漫天雪舞,又何惧严寒与冰冷呢?由此我想到了曾经采访过的林沄老师,他是吉林大学的资深教授,是学校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,1962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,考取了吉林大学历史系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,1973年回到吉林大学任教直至退休。当时的我曾问过他:“作为上海人,从北大毕业后,您为何选择来到长春读书并工作?”先生的回答云淡风轻:“因为当时我对东北考古非常感兴趣。”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先生内心的丰盈,看到了他坚定的信念。
2021年9月当我再次回到长春时,由于疫情防控,无法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吉林大学的怀抱,于是第一站便来到人民大街。那参天的大树虽然依旧无言,但岁月的年轮却述说着几代园丁的不辞辛苦。原来我是如此深爱着长春的街道,无论是浓荫密布的盛夏,还是落叶纷飞的深秋,行走其间,总会有一种心怀天下的开阔之感,自我的忧愁烦恼刹那之间退居边缘。我回想起了小李的那句话:“这座城市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。”的确,长春人很善良,长春很有人情味儿。曾有一个说法,当你在街上迷路了,身边的长春人会恨不得亲自把你带到目的地。
顺着人民大街,来到学人书店。长春的书店有很多,同仁书店、联合书城、外文书店……不胜枚举。和小李一样,我最钟爱的也是学人书店,那是一家专门以社科人文学术图书为主的书店。如今电商平台已经改变了读者的购书习惯,实体书店经营的困难可想而知,但喜欢逛书店和开书店的人都有一种书店情结,有一种书香情怀吧。时隔多年重游长春,直觉告诉我,学人书店一定还在。果不其然,当我再次走进这家书店,舒缓的音乐还在,回忆的滤镜漫上来。长春文化积淀深厚,我想正是由一代一代如织的学人前赴后继才得以形成的吧。被誉为“吉林三杰”的宋小濂、成多禄、徐鼐霖,不但诗名显耀,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更是穿越百年而历久弥新。中国现代文坛著名作家萧红的处女作就发表在社址位于长春的《大同报》所开辟的文艺副刊《大同俱乐部》上,这是一个专门为进步作家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,后来在萧红的建议下改名为《夜哨》,寓意“在黑暗中站岗的哨兵”,萧红早期作品《看风筝》《腿上的绷带》《夜风》等均发表在该刊上。后来迁至哈尔滨的《国际协报》最早也是创刊于长春,这是又一个刊登抗战文学的园地,培养了大批进步作家。新中国成立后,《上甘岭》《董存瑞》《英雄儿女》等一大批经典电影都在长春诞生……
毕业以后,我一直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。一路走来,长春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我。很遗憾,小李的联系方式随着我们各自生活轨迹的改变已经遗失了,我只知道他后来终于如愿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。但是我想,如今的他无论身在何方,在长春生活和学习的经历,都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尽管我们都只是长春的过客,亦是彼此人生旅程中的过客,但从别人的故事当中,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,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感受。小李可能是你,你或许就是我,茫茫人海中,愿我们不辜负每一段相遇,因为终有一日,我们会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,遇到曾经的你,亦或未来的他。
任诗桐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