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在县城,从早到晚,不知道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。
小区门口卖豆腐的叫卖声是悠长有节奏的,可惜现在实际上已不大能听到,只看到那位老人在静静地等候顾客扫码付钱。
卖羊杂和粉丸子的是用电喇叭录好的声音:“纯羊杂,十五(块)一碗;粉丸子,十块一袋!”如此反复,不曾停歇,清脆的女声方言别有风格。
我以为这样的吆喝声很有意思。这正是乡愁,也是人间烟火的味道。事实上,现在由于网络的方便或冲击,这种独具特色的叫卖声正在逐渐退化和消失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人们买东西再也听不到这种熟悉的吆喝声,再也难以听见这种亲切的乡音,只要躺在沙发上通过手机点击下单便可以轻松完成,就像现在点外卖一样。
然而网络和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,也正在加速传统习惯和记忆的消失,这就让像我这样开始到了怀旧年龄的人有点不知所措,原本就模糊不清的往事记忆,变得更加无处追寻。
而正在离我们远去的,又何止那带着乡音的叫卖声。“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。我在这头,母亲在那头。”余光中这样理解乡愁。我们这代人对于邮票还有概念,而现在的好多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邮票了,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快递单号,许多充满烟火味道的痕迹正在逐渐淡出甚至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、淡出人们的记忆。
我还杞人忧天一样地担心,将来的人们还会不会叫卖、会不会写字、会不会读书、会不会劳动、会不会思考……程序化、网络化的习惯会不会影响到人类大脑的进化和肢体的发达,这当然不得而知。
真的不知道若干年后,旧的乡愁是否会被记住,新的乡愁又会是什么样子。然而正在变化和消失的又何止是乡愁……
吴守全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