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张艺谋与其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的《狙击手》,作为国内首部取材于真实抗美援朝狙击手事迹的影片,以抗美援朝战争中“冷枪冷炮运动”为背景,从“一叶知秋”的小视角切入,几个人、几条枪,讲述了“狙击五班”战士们为营救战友、保护情报,游动在敌军阵地周围进行“猎杀”,与敌人进行殊死对决的故事。
这部电影不搞人海战术,没有酷炫特效,甚至没什么名演员,只是着重刻画了战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——“狙击五班”的几个狙击手,从细微处见精神,像一部短小精悍的“小品文”,简约而不简单。
电影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妙。《狙击手》的叙事场景较为单一,占据全片大部分时长的场景是中美两军的阵地。影片前半部分看似破绽连连:连长为什么要用一个班的代价去救一个兵?面对枪林弹雨,为何刘文武打滚就能完美避开?朝鲜小孩出来时,亮亮为何要求他跟自己在雪地里躺着?刘文武不是主角嘛,竟然真的牺牲了。而随着故事的展开,谜团一一化解。观众一度以为的剧情“槽点”,影片用“破绽”当作节奏的推进器,吸引观众抽丝剥茧,后半部分再慢慢填坑。一个个悬念,让观众的心一直悬到了最后。
同样是战场上的“以多换少”,不像电影《拯救大兵瑞恩》中的任务动因那么情绪化、有争议,电影《狙击手》更符合战场故事情节,对任务对象认知的信息差,是电影故事的关键点、剧情的转折点,也是影响敌我双方作战气势的重要因素。当美军总以完成上级任务、避免被推上军事法庭、逃避个人责任而采取荒诞策略、彻底乱了阵脚时,志愿军则时刻从组织的利益出发,在不断失去战友的悲愤中迅速吸取教训,以更忘我的状态去拼杀。不得不说,这其间所显现的强大精神感召力,令人动容。
电影的人物刻画细致生动。电影的主角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个英雄,但他们没有钢筋铁骨,不过是一群年轻小伙子,穿上军装,就在恶劣的环境、艰难的条件下,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。影片用个性化的方言表达,交流朴素真实的情感,亲切感人。战士们戏份有限,但在精准的镜头调度下,留下了各自的形象记忆点:大永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中,会忍不住大哭;小徐是刘文武的亲外甥,从进部队起就惦记着他的望远镜,临死也没用上;绿娃子上阵要带两副手套,因为里面那副绿手套是他媳妇织的;胖墩没什么文化,倒下之前还告诉战友,要给未满月的儿子起名“钢板”……在战场上,他们是神枪手,是超级英雄。但在家里,他们是儿子、是丈夫、是父亲,也随时可能变成一抔土、一把灰、一个碑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《狙击手》除了客串的张译,几乎所有主演都启用了新人演员,虽说冒险,但没有了刻板印象的先入为主,反而有了更好的真实感、代入感,就像那些真正的志愿军战士,可亲可信。扮演大永的陈永胜,一开始是个“哭包”。从紧张难过、愤怒悔恨,到孤军奋战、绝地反击,他从脆弱走向成熟,通过一场战斗完成了蜕变。扮演刘文武的章宇,是近几年崛起的实力派演员。他塑造的人物霸气外露,但情感也很细腻。譬如他呵斥战士不要因悲伤而哭泣,自己独处时却忍不住拭泪,极具表现力。
电影的主题音乐饱含深情。由妻子陈曦填词、丈夫董冬冬谱曲的主题曲《回家》悠扬婉转:“远去的脸庞,像婴儿般安详,清澈的眼睛,闪着温暖的光。”“天上星星排成行,在目送孩子回家乡,林木健朗,风雪逐浪,年轻的生命在路上。”“人间岁月山水长,是热血让青春闪光。天涯滚烫,落日金黄,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……”韩红温暖而深情的声音让人泪目。
这里,雪很冷。这里,血很热。《狙击手》是一部有筋骨、有温度的文艺作品,给人震撼与感动。那些为了和平付出生命的最可爱的人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