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卷的标准是什么,有用、有趣还是其他?
以有用无用为尺度的读书是一种生存导向型的阅读。大学毕业以前,学了那么多课本,看了那么多专业书,最终能用在工作上的知识也许不足两成,能用在生活的更少。知识一直在更新,实践更需“终身学习”。并非说有用的读书观点不对,而是说如果仅满足于此,会过于狭窄,会停留在技能或专业层面,而缺少超越自己的机会。平时读些闲书或“无用”之书,那些天马行空的思考,异想天开的创意,虚无缥缈的想象,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,获得挑战困难的勇气,提升人生的自信。
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。正如梁文道所说:“读一些无用的书,做一些无用的事,花一些无用的时间,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,人生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,就是来自这种时刻。”回顾读书生涯,大三开始读《胡适还是鲁迅》《忏悔还是不忏悔》《往事并不如烟》等历史思辨类著作,虽无法用于工作,却培养起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,学会独立思考,这是有用还是无用?再“有用”的知识恐怕也只是临时性作用,再“无用”的理念也可能受益一生。
以有趣或无趣来度量的读书是一种生活导向型的阅读。有趣的书大多通俗易懂,能让人获得轻松感和成就感,但也可能肤浅、没营养、过目即忘,例如琳琅满目的心灵鸡汤畅销书。并非说有趣的读书想法不对,而是说如果仅止步于此,容易将自己引向“娱乐至死”之路,而缺少心灵成长的机会。平时读些有挑战性的、鞭辟入里的学术类著作,那些灵光闪现的火花,深奥的真知灼见,光辉灿烂的思想,可能更体味人生,理解社会运作的密码,读懂宇宙运行的真谛。
有趣与无趣是相对的。大二开始读《政府论》《送法下乡》《法治及其本土资源》等法学经典,枯燥无味,进展艰难,每一页的笔记满满当当,但读后宛若脱胎换骨,书中石破天惊的观点、独辟蹊径的论证、来自实践的认知、结合国情的议论,20年来受益匪浅。“读书之乐何处寻?数点梅花天地心。”每本书读后都好像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,再回人间时已功力倍增,这是有趣还是无趣?表面“有趣”的阅读也许只是感官刺激,看似“无趣”的阅读可能最终趣味盎然。
可见,阅读的有无用、有无趣还是功利导向,而好的阅读应是心灵导向。心灵的阅读是一种“读书就是读书”的态度,一种与作者交流的姿态,一种在读书中修行和成长的心态,而非为了什么而读书的索取。用心的阅读才是悦读,比有用或无用更重要的是高度与格局,比有趣或无趣更关键的是深度与灵魂。
这是一种生命导向型的悦读,探寻灵魂深处,直抵生命本质。如用归零的心态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后,会发现自己的贪婪、好辩、愤怒、羡妒、愚笨,会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、与社会、与自己的关系,会启动富有创造力的改进行动。这样的悦读,让内心变得有序、平和、宁静、喜悦,沉浸在心与心的对话与感受中。或许读后日常生活表面并无多大变化,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,但内在已不再是原先的山和水,生命拥有更从容和自在的状态了。
而且阅读不管有无用、有无趣,都能获得生命层面的体验。如用客观的心态阅读卡多佐的《法律的成长》后,会发现一百年前,卡多佐已将司法的规律论述透彻,并被实践所证明,从中看到的不仅是法律的灵魂,还有人类的灵魂;不仅是法律的成长,还有人类的成长。这样的高度与深度、格局与胸怀,令人沉浸在心对万物、对关系的领悟中,“我洞悉了真理/我幸福无比。”也许读后对于改变现状还是很难,体制与人心都是一座座大山,但已不再无力和失望了。
心灵的阅读同样需要心灵的读本才能相得益彰,而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是走进心灵的阅读的最佳途径。当然了,不管哪种阅读方式都有其优缺点,因此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,也要不断反思和超越自我,实现心灵的持续成长。